電影義無反顧的看了又看,
無法找到一個正確的字眼去形容我對於這部電影的每個細節是多麼得癡迷,
我也決定重新再打一次我對這部電影的感覺,當然廢話也是多了不少.....
因為這部電影的關係,我還去翻了幾部Todd Haynes的作品,
可以發現他的美學很含蓄取景很細膩,但是出來的作品卻很大膽,
電影從消息出來就很期待,特別是我一直默默地當一個凱特的腦殘粉,
而這部電影也準備了好長一段時間,Cate也開玩笑地說他們在等魯尼出生,
不論是凱特或是魯尼從演技到臉部的表情變化也許沒有到完美無缺,
但也可以是無懈可擊了。
我認為這是一部不需要被特別貼上標籤的電影,因為這就是一部感人到不行的愛情片,
女女戀又怎麼樣?這就是兩個人一見鍾情的相愛然後譜出一段炙熱的愛情故事,
以50年代紐約作為背景,電影拍攝將當時的服裝打扮及社會風氣毫不保留的呈現,
雖然這部電影的預算不多,但我真的還蠻喜歡裡面的服裝呈現,
劇組在Cincinnati待了一段好長的時間,主要是因為那裡的建築保留的還算完整,
且在50年代的女女戀也好男男戀也好只要不是男女相愛,
人們都將它視為是心理疾病、有害道德、違法的一件事情(我的媽啊幸好我不活在那年代)
(女魔王仰天大笑這妹子是我的了)
電影取自Patricia Highsmith的文學作品「Price Of Salt」鹽的代價,
片名為Carol,個人比較喜歡翻譯成卡蘿,不過台灣翻成因為愛你,
於是我只能自行解讀「因為愛你需要付出鹽的代價」(第3個解釋)
不過我曾經比較好奇的是,書名為何取作鹽的代價?
我搜尋了一下幾個結果,
1. 有人覺得鹽意旨金錢是生活不可缺乏的
2. 有人比喻主角Therese在尋找自我認同及成長的過程就像鹽的味道
3. 而這是原作者好朋友也是編劇Phyllis Nagy表示Patricia很癡迷於羅德之妻。
(取自聖經裡的故事,上帝帝要毀掉所多瑪城,事先告訴羅得逃離,
且要一路都不能回頭。但是羅得的妻子在半路回頭看了一眼,
而變成鹽柱。)
推測出作者用意,女女戀情在當時的年代是違背上帝旨意的罪行。
個人認為有一部分的功勞也該歸功於Phyllis所寫的劇本,
在書裡面幾乎是以Therese的角度完成這本書,剛開始我看了幾頁有點不耐
(Therese根本是一個內心劇場一堆的少女啊!!)
然而Carol就變成Therese的「慾望承載體」,
而劇本則平衡了這兩個角色的關係。
-----------------------防雷線-----------------------
角色介紹:
Carol Aird (Cate Blanchett飾)
導演曾表示Carol這個角色,除了Cate沒有不二人選,
畢竟看完書之後,還有Cate在戲裡面的舉止也好眼神也好,
舉手投足都詮釋的那麼到味,到底還有誰比她的眼神還會撩妹子呢?
然而身為Patricia粉絲的Cate自己也表示對這角色很感興趣。
Carol是一位正在打離婚官司,亂撩妹子害人小鹿亂撞的貴婦。
完全是個不論是男人還是妹紙都願意拜倒在她裙底下的貴婦(以上兩句純屬虛構)
離婚這件事情,Carol在那年代可以說是思想開放/前衛的女性,
畢竟50年代有多少人會把離婚這件事情視為人生的一大污點?
也許對Carol來說也是,也許這樣說不是很正確,但不愛了又為何要勉強在一起呢?
Therese Belivet (Rooney Mara飾)
沒有人比Rooney更適合演這角色,至少目前我覺得沒有,
13歲就成為凱特粉的Rooney,看完一堆專訪之後,我也是替她腦補了不少劇本,
例如:
oh,我終於可以跟我的偶像好好表白了(準備了近五分鐘的頒獎稿)
oh,我差點錯過與我偶像拍戲的機會(第一次邀約她這部戲的時候她拒絕了)
oh,而且我還可以跟她拍床戲 (而且那段天雷勾動地火美到不行的床戲還是在她生日當天拍的)
俗話說迷妹最高境界就是當著全世界的面前跟自己偶上床.....
Rooney在戲裡飾演Therese一位立志成為攝影師的女孩,就是那位小鹿亂撞被撩的妹子,
整部電影裡Therese的台詞不算多,但是表情卻很豐富,
這就是為什麼我癡迷於這部戲的每個細節。
Abby Gerhard (Sarah Paulson飾)
Carol的一(前)夜(任)情,兼SOULMATE兼閨密。
在戲裡面Abby被設定為一位蕾絲邊,為整部劇中的配角。
但個人認為她的角色存在也解釋了電影的去向。
Harge Aird (Kyle Chandler飾)
Harge為Carol的丈夫,其實在劇中雖然看似一位渣男,但其實還蠻可憐的....
有時候男人做出一些瘋狂的舉止,只是為了能夠留下自己的妻(財)子(產),
一個得不到妻子,妻子也別想得到女兒的概念。
Richard Semco (Jake Lacy飾)
那個跟Therese永遠對不上譜剛開始是男友後來就變成前任男友的Richard,
一心只想著要去歐洲,有點大男人主義,
一天到晚要Therese嫁給他,
說什麼Therese愛攝影勝過愛跟他去歐洲(心裡默默給他幾巴掌要去自己去)。
劇情介紹:
My Angel,Flung out of space
身為一個百貨店員Therese與Carol是看上一眼一瞬間就足以愛上千萬年,
(雖然我以前總是不相信一見鍾情,但我相信了...攤手)
而促使這樁一見鍾情又繼續有故事的,絕對非Carol的女兒Rindy莫屬,
故事本來可以在Rindy想要什麼作為自己的聖誕禮物,
而Carol買完就可以結束走人,但故事就是要這麼剛好禮物缺貨不然就沒戲唱,
後來Therese向Carol推薦了玩具火車,這部分其實也顯露出Therese的反骨基因,
突破了我們的刻板印象女生應該對娃娃有了解,男生則是火車或是車子,
在這之中Carol又不斷的撩這好似知道對自己有意思的妹子,
脫下手套、留下的手套看似無心卻又很故意,這其實也給自己一個大解放的概念吧?
跳脫出兩個人的劇情,
一方面Carol忙著跟丈夫打離婚官司及搶女兒(誤),而Therese總有個永遠對不上拍的男友,
事情拉開屏幕就要從Therese把手套跟卡片寄回去給Carol開始,
真不知道這個小動作到底是人太老實很貼心,還是要說心機很重(不要再毀壞這部電影了)
然後Carol邀請Therese吃頓午餐作為感謝,然而在吃午餐的同時,
Carol又邀請Therese說週末無聊可以去她家........晃一晃
(哪有人才吃一頓飯下次約就約家裡阿?有機會更是要去翻一下書)
前面有提到Carol的好友Abby解釋了整部電影的去向,
原來在某個風雨交加車子壞掉的夜晚,Carol就跟Abby不小心擦..走火,
(這件事情是發生在他們結婚之後,電影沒有清楚交代,但書上有)
正確來說Carol與Harge結婚有一部分她的確愛過Harge,
而另一部分是「大家都結婚了,我好像應該也要結婚了。」
當然也因為走火事件Harge一直把Abby視為眼中釘(情敵),
每次Harge談論到Abby時都是抱持著一種揮之不去的大片陰影,
不過Carol也解釋她跟Abby的關係早在她跟Harge離婚前結束,
而與Harge幾年的婚姻下來讓Carol只剩下Abby這位朋友。
附上一張跟腦公跳舞強顏歡笑照
聖誕節前的週末,Harge再次的邀請Carol參與出遊,
Carol不肯,甚至發生了小爭執,
得不到Carol的Harge氣瘋的申請了女兒單方面的監護權,
並表示Abby與Carol的關係曾經匪淺,
法院則以因道德層面關係而宣布Carol必需在二審之前不能跟女兒有所來往。
(說明了人們在當時認為同性戀是有害道德的)
Harge就如同上述我得不到妳,妳也別想得到妳女兒。
氣炸的Carol決定來段公路旅程,並邀請Therese一起加入,
這部分有點像公路電影,開了車休息,休息完繼續開車,
我很喜歡這些片刻的場景,如果你看得夠入迷,
也許你就能體會那種企圖私奔的害怕與刺激還有樂趣(誤)
在跨年那夜,Carol跟Therese滾了床單,
雖然畫面沒有「藍色是最溫暖的顏色」精彩刺激,
但我想這樣的一場床戲是必要的,而且我允許它點到為止,再多就不美了
Cate的一句:「My angel,Flung out of space.」
可以說是縱線的串出了Therese在電影裡的角色,
對於Carol而言她就像個憑空拯救她那貧乏無味人生的天使,
而那個夜晚也被Harge為了完全取得監護權請的私家偵探全程錄音,
當然事情東窗事發後那句經典台詞一定要來說一下,
Therese表示自己很自私應該要拒絕Carol的,
然後Carol就說:
「i took everything what you gave willingly」
「我接受了妳心甘情願給的一切。」
事情揭發後,Carol匆匆的留下一封令人傷心欲絕的信而離去,
其實不管是對於寫下這封信的Carol還是要收下這封信的Therese都是那麼的心碎,
信上最後一段話
「Please believe that I will do anything to see you happy,
So I do the only thing I can do,I release you.」
「請妳相信我,為了看見妳快樂,我願意做任何事,
而我做了一件我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讓妳自由。」
(看到這裡我完全是心碎了滿地)
劇中最後Carol放棄了自己的女兒的監護權,
(個人認為凱特在這裡的演技水準真的是高到不能再高)
如果她要違背自己的心意去扶養這女兒,她認為這對她女兒一點好處都沒有,
(也就是Harge如果把我強迫留在身邊,我就會不快樂,
如果我不快樂,我又該如何好好的面對我的小孩呢?)
一方面想放棄被束縛的生活,好好的面對自己真實的情感。
電影最後Therese與Carol在餐廳相約那場戲根本是演技大爆發,
身為貴婦總是高高在上總是主導整個狀況Carol要同時保持優雅又要放下身段,
對Therese提出請求一舉手一投足都是那麼一個反差的對比,
而Therese因為生氣拒絕了Carol遞出菸、提出的同居請求、好友聚餐邀請,
卻在Carol說出I love you的瞬間心牆完全倒一邊。
這部電影可以說是一個開放式的結局,她們最後有再一起嗎?也許有,也許沒有。
-----------------
我的小小小心得:
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節奏性跟純淨感,還有那用膠捲片拍出的顆粒視覺效果,
一個19歲的少女想要的是什麼呢?我今年19歲,跟Therese一樣,
也許因為家庭因為教育因為社會風氣因為接觸的事情,
我小時候會知道自己未來想當什麼,想變成怎樣的人,
也許Therese不知道她希望她自己未來成為什麼樣的人,
但是有一點我曾經也跟她一樣,不管是社會地位、是年齡差距或者更多,
我從來不會知道我會跟怎樣的人談戀愛,
Therese身邊總是充斥著各種無聊的小夥子(幼稚鬼),
我想這也是她為何會被Carol的成熟冷靜、不動聲色吸引著,
(換作是我,我也會愛上Carol這樣神秘的一個人)
電影不管看了幾次都很揪心,特別是在Therese讀信的那段....
回家路上她看起來殘破不堪、心很空洞,面對著被掛電話的那頭說著I miss you,
原本從來不會拒絕Carol的她再次相遇時,拒絕了Carol所提出的任何要求,
Carol所遞出來的菸、Carol提出的同居請求、Carol的好友聚餐邀請,
但就在Carol一句話,一個觸碰後的情緒爆發都是那麼的令人印象深刻,
也許就是一個這樣動人的故事,同時也顯得配樂的每個音節都是那麼的刻苦銘心。
(明明就是聽了心裡很不舒服,但是就很想一聽再聽。)
在50年代,女人就像男人的附屬品、財產、擁有物,
在50年代,同性戀被視為一種心理疾病,
但是愛與不愛都是一種感覺,你無法去避免。
我很喜歡這個愛情故事,既動人又印象深刻。